食用菌种质资源库
The Germplasm Bank of Edible Fungi(KEF)
数据库简介: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保藏及可持续利用的信息数据平台,包括标本库 样本信息库、分子标本库、遗传物质库、活体组织库(菌株)、组学数据库、功能成分信息库等,建有云南省食用菌种质创新与功能成分重点实验室。
栽培技术
cultivation techniques
平台服务 栽培技术
最新动态
金耳规范化栽培技术
时间:2024-02-20 14:48:00  来源:《食用菌规范化栽培技术》

金耳概述

一、概述

1822年著名菌物学家Eles Fries首先对金耳的特异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金耳与亲缘关系较近的银耳属中的一些种有所不同,强调金耳子实体系由外层的金耳与内层革菌联合组成的异质复合体,此观点得到世界各国菌物学家的认可,并因此把金耳的引种驯化视为难关。19611965年对金耳进行了驯化培养,但是未获得子实体。19821996年,刘正南等成功驯化了野生金耳,并进行大面积推广,椴木栽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金耳菌种制作要求较高,在实际产生过程中,菌种品质参差不齐,导致栽培后不能正常出菇的现象时常发生,子实体产量不够稳定。代料栽培金耳原基形成的初期很容易遭到杂菌感染,从而导致烂耳和出耳不整齐,最终严重影响金耳产量和生物转化率,阻碍了代料栽培金耳的大规模推广。

1718608640230045993.png

文献记载,野生金耳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在国内,金耳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分布区由北向南,年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温度都有上升趋势,阔叶林逐渐占优势,生长条件对金耳的生长发育有利。己知金耳在我国主要土产于丽江地区丽江县的巨甸、鲁甸、金庄、塔城,永胜县的仁和、城关、东山、六德、松坪、团街、东风、大安,迪庆州维西县的巴迪、塔城、白济讯,大理州魏山县的五印、马安山、云龙县的表村、旧州和剑川县的羊岭、弥沙、沙溪、甸南等林区。除此外,还产于云南贡山、昭通、彝良、巧家等地。


二、金耳的经济价值

金耳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人工栽培的金耳品质普遍较野生金耳优良,营养成分含量较高。金耳作为一种珍贵的食药用菌,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蛋白质和矿质元素,特有的金耳多糖作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是金耳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降血脂、降血糖、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早在《本草纲目》中就已经有记载,金耳具有止咳化痰、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痰多、气喘、肺结核、虚痨、咳嗽、盗汗等症状。临床试验发现,金耳可以作为保健品,食用金耳能够有效改善高血脂、炎症等多种病情,还有抗氧化功能。


  金耳作为一种重要的食药用真菌,其丰富的胶质即是美容养颜的佳品,也是润肺化痰的良品,口感润滑,老少皆宜。由于野生金耳较少,人工栽培技术难度较大,周期较长,致使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价格较高。实现金耳人工栽培的短周期、高出耳率、低污染率、子实体低差异率及高品质等,从而达到高品质的工厂化栽培金耳是必要的。

金耳生育特性

一、金耳的分类学地位和形态特征

1.分类学地位

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 (Bandoni & M. Zang) Millanes & Wedin),其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银耳纲Tremellomycetes、银耳目Tremellales、耳包革科Naemateliaceae、耳包革属Naematelia

2.形态结构特征

金耳成熟后子实体为金黄色耳瓣状,其外形酷似大脑,又名脑耳、脑形银耳等。野生金耳多见于高山栎林带,生于高山栎或高山剌栎等树干上。野生和段木栽培的金耳,多自树皮裂缝或播种穴中长出。有时顶破树皮表皮层外种穴中挤出,有时顶破树皮表皮层外露。初生时,体积较小,在树干上单生、散生或聚生,表面较平滑;渐渐长大至成熟初期,耳基部楔形,上部凹凸不平,扭曲、肥厚,形如脑状或不规则的裂瓣状,内部组织充实。成熟中期至后期,裂瓣有深有浅;中期,部分裂瓣充实,部分组织松软;后期,组织呈纤维状,甚至变成空壳。金耳子实体体形差别较大,野生金耳一般直径1cm12cm,厚1cm7cm,人工栽培金耳较野生金耳偏大,直径3cm20cm,厚2cm11cm

   金耳子实体的颜色,受生长环境的通风透气度和光照度变化影响:在通风良好、光照度大,除耳基部隐避处呈白色至淡黄白色外,整个裸露的表面都呈鲜艳的橙色、金黄色、甚至橘红色;在通风不良、光照度弱,则整个表面,呈近白色、淡黄白色至淡黄色。金耳的分生孢子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在靠近子实体表面的分枝菌丝增多,形成分生孢子梗,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形成小圆形至广椭圆形、链状的分生孢子。另一种是在雨季或潮湿的条件下,以芽殖方式产生大量酵母状的分生孢子。

二、金耳的生活史

   金耳的生长发育同其他担子菌类似,也是担孢子到担孢子的过程,即担孢子菌丝体子实体担孢子,为一个生长周期。金耳的生长发育循环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各类型不同性别的担孢子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下萌发,产生发芽管,芽管继续伸长,形成初生菌丝,也叫做一次菌丝。这种菌丝初期是多核的,但很快就产生隔膜,将每个核都隔开,形成多细胞的菌丝。每个细胞,只含有1个细胞核,这种菌丝,称为单核菌丝。很短时间内,两条在性别上不同,而有亲和性的初生菌丝相遇,相互结合后,单核菌丝就变成有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这种双核菌丝,称为次生菌丝,也叫做二次菌丝。当次生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就开始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胶质化的双核菌丝体,开始分化形成金耳原基。原基再发育,就形成幼耳。幼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较快地长大,形成成熟的金耳子实体。这种能形成子实体的双核菌丝,称为生殖菌丝,也称为三次菌丝。

金耳从担孢子到担抱子的大循环过程,由于孢子发芽形成的单一型菌丝体对基物中的营养物质粗纤维等的分解能力很弱,自身几乎完全没有独立生长发育的能力。在基物内的生长,必须借助于有亲和性的伴生菌毛韧革菌菌丝体的帮助,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起来,顺利地完成金耳的上述生活史。这也是野生金耳资源十分稀少的根本原因。

毛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 (Willd.) Pers.)其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革菌科Thelephoraceae、韧革菌属Stereum,为木腐菌,引起木材形成海绵状白色腐朽。生于杨、柳等阔叶树活立木、枯立木、死枝杈或伐桩上,单生或覆瓦状排列。

1718174740253031534.png


三、金耳的生长发育条件

金耳是一种腐生菌,主要依靠菌丝体从基质中摄取养料进行生长发育。在自然界中生长的金耳,多见于阔叶林和针叶林的混交林中,主要生长在壳斗科植物的腐木上,其着生树种多为黄毛青冈,其次青冈、高山栲、板栗、麻栎、柞栎等树上也有金耳分布。金耳的出耳期在每年的711月,盛产期在89月。金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环境中营养、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条件有其特殊的要求。只有在适合金耳生长的环境中,金耳才能正常发育和生长。

1.环境条件

1温度

金耳属于中温偏低型真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金耳菌丝在830范围内均可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225温度低于8℃时,菌丝活动受抑制,生长缓慢;高于32℃时,菌丝大量分泌出黄水珠,菌丝生长缓慢;40℃时菌丝出现死亡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为1025适宜生长温度为1822

2)水分和湿度

菌丝发育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一般应在60%65%之间。含水量过低,菌丝生长稀疏,菌丝长满后不易分化子实体,即使分化了也不易长大;而培养基水分超过85%,会引起透气性不良、氧气不足、菌丝生长发育受抑制,生长缓慢,甚至不“吃料”。子实体形成期,需要培养料要有足够的水分,而且环境有足够的相对湿度。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时,子实体形成较缓慢,低于70%则子实体生长停止,因此,出耳场地应尽量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在85%以上,以85%90%最佳。

3酸碱度

金耳菌丝一般在中性偏酸环境中生长最好,最适酸碱度为pH56.5。实际生产中,经拌料和高温灭菌后,pH会有所下降,所以在拌料时应适当提高pH67。磷酸氢二钾均可作为配料时的缓冲剂,以调节基质的pH

4光照

金耳在菌丝体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金耳菌丝体在黑暗中和有光情况下均能正常生长。而子实体生长期则需要光照,光线不仅对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子实体颜色深浅也有很大影响。金耳子实体生长需要的是散射光,而非直射阳光,强烈的直射阳光不仅不能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反而会杀死菌丝体和孢子。人工栽培中,在子实体生长阶段,无论是野外栽培或室内栽培,都应提供充足的光照,促进子实体的发育和转色,另一方面又不能让段木和栽培袋置于直接的阳光下。室外栽培要搭遮阳棚,让棚内有一定散射光照,室内栽培要选择有窗户的房间,让子实体能良好生长。

5空气

金耳是好气性真菌,整个生长过程都在进行呼吸运动,需不断吸收氧气,在缺氧的环境中,金耳菌丝生长很慢。在代料栽培中,氧气不仅是维持金耳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并且对金耳子实体的色素合成和子实体原基分化也有很大影响。因此,从金耳制种到栽培的全过程都应注意保证空气流通,不断提供给生长中的金耳以足够的氧气。特别是在金耳子实体形成期,对氧气的需求量更大,缺氧再加上高温、高湿会给病菌繁殖创造条件,容易引起栽培场杂菌污染、子实体溃烂。所以,在整个栽培过程要对栽培室经常进行通风换气。

2.营养条件

1碳源

碳源是合成碳水合物和氨基酸的原料,金耳菌丝只能分解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对大分子物质,如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淀粉等则不能分解。在自然条件下和人工栽培中,金耳菌丝主要靠伴生菌吸收碳源,用木屑进行金耳栽培时,可在培养料中加少量蔗糖,以使接种的菌丝从一开始就能吸收到现成的营养物质,以后靠伴生菌菌丝分解基物提供营养。

2氮源

碳源是合成蛋白质和核酸必不可少的原料,金耳一般只能吸收有机状态的氮源。在人工栽培中,适当的碳氮比对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尤为重要。过高的氮源浓度,会使金耳菌丝的营养生长过盛,而影响子实体的生长。

3矿质元素和维生素

金耳的生长除了必需具备碳源和氮源外,还需要磷、钾、镁、钙等矿质元素和维生素类物质。在栽培生产中,常添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硫酸钙等提供金耳所需的矿质元素。金耳可从棉籽、麦麸、米糠等辅助培养料中摄取维生素,因此不用另外添加

4伴生菌

野生条件下,在生长金耳的腐木上,常有粗毛硬革菌、细绒韧革菌、扁韧革菌、毛韧革菌等生长在一起。这些革菌的菌丝可以一直长到金耳子实体内,对金耳子实体进行切片观察,可明显观察到两种菌丝。对金耳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既有金耳菌丝又有革菌菌丝,接种到段木上进行栽培,在金耳生长的同时也有部分革菌生长,所以,这种革菌和金耳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金耳规范化栽培技术

一、季节选择

金耳属于中温偏低型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225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为1025适宜生长温度为1822在栽培季节选择上,根据金耳生长发育的温度因地制宜选择栽培季节,一般北方适宜春栽,南方可春、秋两季栽培。在温、湿、光、气条件可控的智能出菇房可实现周年栽培。

二、袋料栽培

1.配方选择

1黄毛青冈、麻栎木屑65%,玉米芯18%,麸皮15%,白糖1%,石膏1%

2水冬瓜木屑83%,麸皮15%,白糖1%,石膏1%

3棉籽壳83%,麸皮15%,白糖1%,石膏1%

4棉籽壳60%,杂木屑23%,麸皮15%,白糖1%,石膏1%

5杂木屑83%,麸皮15%,白糖1%,石膏1%

6杂木屑55%,玉米芯28%,麸皮15%,白糖1%,石膏1%

2.培养料配制

1配料按照配方称取各种配料,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需提前预湿

2拌料将配料拌匀,含水量60%

3装袋采用15cm×55cm聚丙烯香菇菌袋作为栽培袋,将拌好栽培料装袋,封口

4灭菌装好栽培袋放入高压灭菌锅,121℃高压灭菌2h

5冷却灭菌完成后取出放入预冷间或接种间冷却

3.接种

  将子实体切成0.5cm1cm×0.5cm1cm的小块放入培养皿,装满后封口取出备用将栽培基质降温冷却至25℃左右时进行接种,使用打孔机在长袋表面打孔4,在孔内接入金耳栽培种培养料和组织块,后用透气胶带封好接种口

4.菌丝培养

1620空气湿度50%60%条件下暗培养35菌丝萌发并开始吃料培养20d左右,待耳基开始膨大生长时,应及时去除封口胶带防止耳基缺氧坏死,进入出耳管理阶段。


5.出耳管理

1)子实体幼耳期管理

出耳房使用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出耳温度控制1822左右,室内要有定的温差刺激,昼夜温差5℃左右。只有保持一定的温度,增加温差刺激,才能促使子实体原基尽快形成。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在子实体形成期要求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才有利于子实体的正常发育。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子实体发育期要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室内栽培中通风透气和保湿工作要密切结合,防止室内过干。湿度过大,容易诱发多种霉菌和害虫的侵袭,咬食或感染耳芽,形成霉耳和烂耳,湿度过小,又容易使幼耳干、死亡。适当的光照对子实体的发育有较好的作用,金耳子实体的颜色产生与光照有很大关系,子实体生长初期要有新鲜空气的同时接受散射光照射,但注意不能让阳光直接照射。


2.png


2耳瓣伸展期的管理

  当幼耳生长到一定时候,子实体直径在3cm4cm时,就进耳片大量伸展期的管理。金耳子实体的快速生长期,耳瓣充分展开,子实体长大较为迅速,颜色由淡黄色变为金黄色,子实体表面也由较为平滑变为产生很多皱折、形成脑耳。控制温度在1822,以保证金耳子实体能迅速长大。室内空气湿度控制在90%以上。子实体的生长和色素的形成需要充足的空气,新鲜的空气能使子实体细胞繁殖加快,子实体成长迅速。栽培室要保证室内通风透气。同时让子实体接受足够的光照,光照强度2000lx3000lx促进子实体色素的快速形成。

1718608490266091232.pn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