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种质资源库
The Germplasm Bank of Edible Fungi(KEF)
数据库简介: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保藏及可持续利用的信息数据平台,包括标本库 样本信息库、分子标本库、遗传物质库、活体组织库(菌株)、组学数据库、功能成分信息库等,建有云南省食用菌种质创新与功能成分重点实验室。
栽培技术
cultivation techniques
平台服务 栽培技术
最新动态
羊肚菌规范化栽培技术
时间:2024-06-12 14:35:20  来源:《食用菌规范化栽培技术》

羊肚菌概述

  羊肚菌(Morchella spp.13-1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纲Peziz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又名羊肚菜、羊肚蘑、蜂窝菌包谷菌,是羊肚菌属真菌的统称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名贵珍稀食用菌。羊肚菌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口感脆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质元素等物质,还含有人体必需的硒、有机锗等元素,是世界四大名菌之一同时,羊肚菌还具有消化助食、化理气、补肾提神等药用价值,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世界性公认的、独具魅力的高端食材。


1718675264973080437.png


  羊肚菌在世界范围分布广泛,品种众多,是一类适应性较强的食用菌,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根据系统发育研究结果,羊肚菌属分为黑色羊肚菌支系、黄色羊肚菌支系、变红羊肚菌支系杜习慧等研究表明,中国发布羊肚菌约 30个种,其中黑色支系13个,黄色支系17个。据报道,我国可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品种主要集中在黑色支系中,如黑脉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inica)、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七妹羊肚菌(Morchella eximia)等。

羊肚菌栽培驯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报道,1982 年美国Donald Owers 实现了羊肚菌人工气候室内出菇,取得了羊肚菌人工栽培突破性进展。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羊肚菌的栽培从仿生栽培、圆叶杨菌材栽培模式发展到大田产业化栽培模式。随着外援营养袋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创新,优良菌种选育、优质菌种生产、覆膜栽培管理等技术的不断集成与创新发展,使我国羊肚菌产业化栽培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随着我国羊肚菌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栽培稳定性不断提高,栽培产量屡创新高,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在行业、网络自媒体的大力推广宣传下,羊肚菌与其他食用菌相比,栽培投入相对不高,栽培管理较为简单,产品市场价格高,促使羊肚菌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发展。

目前我国羊肚菌栽培主要为开放式无基质栽培,与传统食用菌栽培模式有较大差别,从栽培环节来看,栽培管理较为简单,但其受土壤条件、周围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在我国多元化的地理气候环境和多样化的栽培设施条件下,缺乏规范化的栽培技术规程,栽培管理随意性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栽培抗风险能力不强。同时,羊肚菌栽培中菌核、分生孢子、外援营养袋等生物学基础研究还尚未完全透彻,支撑产业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因此,羊肚菌栽培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高产稳产技术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产量潜力还具有进一步发掘的空间,工厂化、设施化栽培也在不断探索研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羊肚菌生育特性

一、营养条件

1.碳源

羊肚菌能利用葡萄糖、蔗糖、乳糖、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等作为碳源,在栽培生产中常使用小麦、木屑、玉米芯、谷壳、秸秆等为原料提供碳源。研究表明,羊肚菌对木质素的分解能力较弱,最适的碳源是可溶性淀粉小麦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淀粉,约75%,在栽培生产中多以小麦为主要碳源,添加适量玉米芯、谷壳或杂木屑为菌种基质配方

2.氮源 

羊肚菌对氮源要求不严格,较好的氮源天冬氨酸、半胱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冬酰胺、硝酸钠、亚硝酸钠、硫酸铵等。在栽培生产中常利用富含以上氮源的小麦、麦麸、玉米粉、豆粕等提供氮源

3.矿质元素

羊肚菌生长除了碳源和氮源外,还需要钾、钙、磷、镁等矿质元素。在栽培生产中常在培养基中添加石灰、石膏、过磷酸钙碳酸钙、磷酸二氢钾等提供矿质元素。

4.维生素

羊肚菌菌丝生长需吸收维生素,通常在栽培生产中可从培养基原料中获得,不需要专门添加。

二、环境条件

1.土壤

从羊肚菌栽培方式来看,土壤是羊肚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土壤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羊肚菌的产量。羊肚菌在沙土、黏土和壤土中均能生长,一般水稻土土壤较适宜羊肚菌生长,含沙量过大、过黏或易板结土壤不太适宜羊肚菌生产。通常选择土壤疏松黏度低、透气性好、保水性好,酸碱度为中性或弱碱性土壤为好,土壤重金属和农残不超标。

2.温度

羊肚菌属低温型真菌,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为3℃~28℃,最适生长温度18℃~22℃,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较高,菌丝生长快,但菌丝较低温稀疏,温度低,菌丝生长缓慢,但菌丝较为健壮,因此在生产中,羊肚菌菌种培养温度通常采用18℃~20℃。一般提倡温度低于20 ℃播种,以降低高温风险。羊肚菌菌丝低于5℃菌丝生长很慢,高于35℃菌丝稀疏甚至死亡。

羊肚菌原基分化最适温度8℃~15℃,在栽培生产中子实体生长发育期保持土温在8℃~15℃为宜。羊肚菌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5℃~23℃,最适生长温度为15℃~18℃;昼夜温差大,能促进子实体形成。温度超过25℃,很难诱发原基,子实体容易灼伤死亡。

3.水分与湿度

羊肚菌属于喜湿型真菌,适宜在较湿润的环境中生长,栽培过程中需水量较大。羊肚菌菌丝体生长培养基含水量60%左右为宜,土壤含水量20%~25%为宜。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所需土壤含水量20%~30%为宜,适宜空气湿度85%~90%。在栽培生产中从播种到采收需一直保持土壤湿润,在原基分化前需浇重水催菇,促进原基形成

4. 光线

羊肚菌菌丝体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光线过强会抑制菌丝生长,菌丝在暗处或微光条件下生长很快。微弱的散光原基的形成与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发育需要一定散光照射。光线对分生孢子和菌核形成有一定影响,散射光的有利于菌核形成,光照过强则会抑制分生孢子生长。光线也会影响子实体的色泽,光线强则颜色较深,光线若则颜色浅。 

5.空气

羊肚菌属于好气性真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等对氧气需求量较大,要求培养室和栽培场地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菌丝生长速度减慢,分生孢子产生量减少,菌核形成时间延迟,菌核较少;子实体瘦小、菇柄长、菌盖小、畸形菇较多

6.酸碱度

  羊肚菌在中性或弱碱性土壤中生长较好,羊肚菌菌丝体适宜酸碱度6.5~7.5。在栽培生产中,常在整地时撒生石灰草木灰调节土壤酸碱度

羊肚菌规范化栽培技术

一、栽培规范化管理技术

1.栽培季节

羊肚菌属低温型真菌,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为3℃~28℃,最适生长温度18℃~22℃,一般提倡土壤温度低于20 ℃播种,以降低高温风险。羊肚菌菌丝低于5℃菌丝生长很慢,高于35℃菌丝稀疏甚至死亡。羊肚菌原基分化最适温度8℃~15℃,在栽培生产中子实体生长发育期保持土温在8℃~15℃为宜。羊肚菌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5℃~23℃,最适生长温度为15℃~18℃;昼夜温差大,能促进子实体形成。温度超过25℃,很难诱发原基,子实体容易灼伤死亡。

羊肚菌栽培生长周期根据生长积温不同约为70d~120d,根据生长周期及出菇适宜温度合理安排栽培季节。目前全国主要的栽培是“冬栽春收”模式通常在11月上旬至12月完成栽培播种,次年2月下旬至4月出菇。目前研究及栽培试验表明,羊肚菌室内或工厂化栽培已取得一定进展工厂化周年出菇将是羊肚菌栽培的发展方向。

2.地块选择

羊肚菌栽培为无基质覆土栽培,土壤是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分化的主要环境,因此土壤地块的选择尤为重要。羊肚菌属于好气型真菌,需要土壤有丰富的溶氧条件,要求土质疏松,透气性好。羊肚菌生长需水量大,需要一定的湿度条件,要求地块地势平坦,保水性好酸碱度为中性或弱碱性土壤为好,土壤重金属和农残不超标,同时需水源丰富且无污染。

3.栽培场所

  羊肚菌属于喜阴型食用菌,需在遮阴的条件下生长,可搭建遮阳网棚、小拱棚设施大棚设施大棚又分为冷棚、温棚和暖棚遮阳网通常选择4针~6针加密规格,要求遮光率达75%~85%。遮阳网棚不易大面积连片搭建,不利用空气流通,保持新鲜空气或散热。

羊肚菌栽培补水设备主要有微喷、滴灌和喷水带三种。羊肚菌栽培对水分需求量较大,从播种到采收需一直保持土壤湿润

4.土壤处理与整地作畦

  清除棚内杂物,铲除田间杂草和作物秸秆残体。利用人工或机械翻耕疏松土壤,整地前每亩地块可撒50kg~150kg生石灰调节pH值7.08.0同时起到杀菌、杀虫的作用。同时可采用高温闷棚,使棚内温度达到60℃70℃,维持23周,杀灭病菌和虫卵。


2.png


  作畦备用,厢面宽0.8 m~1.2m,厢与厢间沟宽约30㎝,深10㎝~15㎝,厢长度不限,根据地块而定。播种前需进行土壤预湿12次,使得土壤潮湿而不粘。

   5.播种、覆土

播种前地块进行预湿处理,有利于菌种萌发,但不易过湿,不便于操作。将菌种剥去外袋,揉碎打散羊肚菌菌种播种前要用1‰~5‰的磷酸二氢钾或水溶液拌种,使菌种含水量达70%。

3.png


  播种采用沟播或撒播两种方法均可,沟播沟深约5㎝~8㎝为宜。一般每亩菌种使用量为150 kg~250kg。播种后应及时覆土,覆土2㎝~3㎝为宜,要保证将菌种全部覆盖。


4.png



   6.覆膜

播种后2d~3d待菌丝恢复生长,可进行喷淋重水1次,然后在厢面直接覆盖地膜或搭建小拱棚覆地膜,地膜具有很好的保湿、保温、防雨、压草的作用,覆膜要每隔3~5d要揭膜透气,或在膜上打孔透气,以免缺氧影响菌丝生长。


5.png

  覆膜技术的优点是防雨、防霜、保湿、保温、压草、控菌霜等。白膜透光率好,除了保湿外,能有效提高地温,能有效缩短出菇周期,但白膜压草效果较差。黑膜遮光好,压草效果好,同时还有保温、保湿的作用。同时覆膜还可以抑制厢面菌霜生长,有利于菌丝营养储备,提高出菇产量。覆膜保湿效果好,因此要特别注意土壤水分管理,在土壤含水量较高时,覆膜常导致地表湿度过大,裸露在地面菌种易感染绿霉,营养袋也易感染杂菌。

7.营养袋放置

羊肚菌菌种播种后7d~15d,播种厢面布满菌丝,出现白色无性孢子(菌霜)时即可放置营养袋。菌霜是羊肚菌栽培独特的生理表现,在栽培中,“菌霜”通常在播种后2天~3天后在土层表面就会出现,随着时间的增加往往比较明显。


6.png

  

  放置营养袋时,将营养袋一侧划口或打孔后,紧贴土层,“品”字形均匀放置在厢面上。通常一亩用量1800袋~2000袋,重量800 kg~1000kg。土壤干燥时,在摆放营养袋前1d补水,摆放后3天内不喷水,以免导致划扣营养料污染。营养袋放置40d~60d后,菌丝长满营养袋,营养袋营养基本已被菌丝吸收后即可移除。


8.菌丝培养

菌丝生长阶段管理主要管理因素为温度、水分、光照和空气等土温不宜超过18℃,保持土壤湿润,含水率为20%~23%,空气湿度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营养袋污染。覆膜要注意保持棚内新鲜空气,棚内感觉通风不畅时可揭膜透气以免造成厢面缺氧,菌丝消退等现象。


7.png


9.催菇

  播种后50d~70d,地温逐渐回升至6℃~8℃时,待分生孢子开始消退时,可采用滴灌或喷灌喷淋重水1次~2次,2次重水刺激间隔10d~15d左右,使土壤含水率达20%~25%,刺激原基形成催菇时还应观察未来15天的气候情况,若有寒潮、低温冻害天气应延迟催菇。同时在浇催菇水前应仔细观察是否有原基发生,若有大量原基发生说明土壤湿度已经满足了原基形成条件,这种情况应以保原基为目的,不宜再浇催菇水。若原基仅仅在湿度较大位置发生且较少或没有原基发生,此时可以浇催菇水。催菇一般浇一次重水,使土层20cm完全浇透为好。

8.png


10.出菇管理

  羊肚菌出菇管理尤为重要,根据栽培区域的气候特点,为了更好进行出菇管理,往往在大棚搭建时就因考虑到出菇阶段的环境条件,如出菇阶段气温较低的地方,往往需要采用具有保暖措施的大棚为出菇棚。出菇阶段管理需要保持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为20%~23%,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防止低温和高温出现,如遇低温,做好保暖措施,遇高温,加强通风降温,控制棚内温度控制在10℃~20℃之间为宜,温度不宜低于5℃,超过23℃。此外,适当通风保持棚内空气新鲜。

9.pn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