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种质资源库
The Germplasm Bank of Edible Fungi(KEF)
数据库简介: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保藏及可持续利用的信息数据平台,包括标本库 样本信息库、分子标本库、遗传物质库、活体组织库(菌株)、组学数据库、功能成分信息库等,建有云南省食用菌种质创新与功能成分重点实验室。
栽培技术
cultivation techniques
平台服务 栽培技术
最新动态
姬松茸规范化栽培技术
时间:2024-06-12 14:22:41  来源:《食用菌规范化栽培技术》

姬松茸概述

  姬松茸(Agaricus blazei,又称巴西蘑菇巴氏蘑菇小松菇、柏拉氏蘑菇等隶属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蘑菇科( Agaricaceae、蘑菇属(Agaricus)。原产于巴西、秘鲁、美国等地,夏秋季节在林地上或草地上生长的腐生。我国野生姬松茸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四川等地。


  姬松茸是美国真菌学家W.A.Murrill首次发现。1965年,侨居巴西的美籍日裔种菇商用孢子分离获得菌种带回日本进行栽培研究,1972年获得人工试验栽培成功并按照日本人喜爱的松茸而命名为“姬松茸”。我国1992年从日本引种试种成功,逐渐推广至全国。 1.png

  姬松茸菇体滑爽脆嫩,口感极好,味纯鲜香,具有浓郁的杏仁香味,其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矿质元素,食用价值颇高。同时姬松茸还富含有多糖、活性核酸、活性甾醇类以及抗肿瘤的外源凝集素等活性物质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对中风、心机梗塞、肾功能不全、神经痛及癌症具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因此,姬松茸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栽培栽培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潜力巨大

姬松茸菇生育特性

一、营养条件

姬松茸属于草生粪生腐生菌类,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和维生素等。在栽培生长中,可利用稻草、甘蔗渣、麦秆、玉米秆、玉米芯、棉籽壳木屑等农副产物作为碳源;豆饼、麸皮、玉米粉、畜禽粪和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等作为氮源。此外,还需要钾、钙、镁铁、锰、锌等矿质元素,在栽培生产中,可添加硫酸钙、硫酸镁、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硫酸锌等获得

、环境条件

1.温度

姬松茸属于中温型食用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37℃,最适温度为2227,当温度低于9℃以下菌丝生长缓慢,温度高于28℃以上菌丝生长快,菌丝体弱且易老化,超过45℃以上菌丝则会死亡。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6℃33,最适温度为20℃25℃,温度低于15℃以下出菇率低或不出菇,温度高于25℃以上子实体盖薄、柄细小、朵轻、易开伞、商品价值低。

2.水分与湿度

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最适含水量为60%70%,以65%为好,覆土层最适含水量为60%65%,菇房最适空气湿度为75%85%,出菇期间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80%95%

3.空气

姬松茸是一种好气性真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都需要大量的新鲜空气。生长过程需要通风换气良好,通风不良,易形成畸形菇,严重时会造成子实体死亡和杂菌污染。

4.光照

姬松茸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避光培养菌丝生长更粗壮、洁白。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直射光容易导致温度升高,培养料失水,应尽量避免直射光。

      5.酸碱度

姬松茸菌丝在pH4.08.0范围内均可以生长,最适pH6.57.5。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最适pH6.57.5。覆土层最适pH6.57.0

      6.土壤

  姬松茸属覆土栽培型食用菌,子实体的形成离不开土壤,覆土的土质应结构疏松透气性好,持水性强,以稻田底土或壤土为好。

姬松茸规范化栽培技术

一、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

  1.栽培季节

姬松茸属中温偏高温型食用菌。根据子实体出菇温度,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来选择栽培季节。总的原则是,播种后温度在10℃~33℃范围内菌丝能正常生长,播种后50d,出菇阶段温度在20℃~28℃,子实体能正常生长发育。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播种期应灵活掌握。

  2.菇棚搭建

姬松茸栽培菇棚的搭建面积根据栽培场地而定,可大可小,搭建菇棚的材料可用竹子、木材或钢架搭建菇棚。一般一座菇棚约200㎡左右,长宽根据栽培场地而定,栽培面积约600㎡。菇棚外面薄膜加遮阳网覆盖,菇棚两端设通风口,四周挖排水沟。菇棚内搭建床架,床架走向与菇房走向垂直,床架一般4~6层,层与层间距50cm~60cm,床架宽1.2m~1.5m,底层距地面30cm,顶层离顶1m左右,床架2.8m,层架间走道80cm,层架两端留1m走道。

2.png

 

 3.栽培配方

姬松茸栽培以稻草、麦秆、甘蔗渣、棉籽壳、玉米芯、芦苇和玉米秆等原料为主,可任选一种或几种混合,以牛粪、马粪、鸡粪、石灰、石膏、尿素等作为辅料。所用的原料要求干燥、新鲜、无霉变。

栽培姬松茸的培养料应根据姬松茸的生物学特性和当地的原料资源情况而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灵活调整,进行合理组合。常用的配方如下:

(1)甘蔗渣47%,玉米芯24%,干牛粪23%,过磷酸钙1.5%,石灰1.5%,石膏1.5%,碳酸氢铵1.5%。

(2)甘蔗渣39%,玉米芯39%,干牛粪16%,过磷酸钙1.5%,石灰1.5%,石膏1.5%,碳酸氢铵1.5%。

3稻草65%棉籽壳16%,干牛粪15.5%,尿素0.5%,石膏1%,石灰1%过磷酸钙1%

4稻草41%,甘蔗渣40%,干牛粪15.5%,尿素0.5%,石膏粉1%,过磷酸钙1%,石灰1%

5玉米芯41%甘蔗渣40%,干牛粪12.5%,麸皮3%,尿素0.5%,石膏粉1%,过磷酸钙1%,石灰1%

6玉米秆65%,棉籽壳16.5%,干牛粪15%,尿素0.5%,石膏粉1%,过磷酸钙1%,石灰1%

7甘蔗秸秆65%甘蔗渣16.5%,干牛粪15%,尿素0.5%,石膏粉1%,过磷酸钙1%,石灰1%

  4.原材料处理

1建堆场地的选择

建堆场地应选择宽阔、平坦、近水源、离栽培近、交通便利的地方。选择好场地后,在场地周围地势较低处挖一个蓄水池,池底和四周垫上薄膜以防漏水,主要用来收集堆料过程中从料堆渗漏的营养水,以便用于翻堆时补水之用。

2粪草处理

将用于栽培姬松茸的稻草切成20cm~30cm长的小段,麦秆、玉米杆和甘蔗渣则应碾破,使其变软,玉米芯粉碎为2cm~3cm的小块,牛粪需要晒干、粉碎,检出栽培料中的其它杂质。

3预湿

将稻草等秸秆摊在地面,撒上石灰,反复洒水喷湿或用1%石灰水反复喷水预湿,让料充分吸足水分后,沥去多余水份,使其含水量达65%牛粪预湿采用边淋水、边翻拌的方法预湿,闷堆24小时后,使其含水量达60%待建堆时加入,牛粪预湿透心,如存在“干心”,则易携带杂菌。

   5.建堆发酵

1建堆发酵

  建堆发酵料堆一般宽2m~2.5m,高1.5m2m长度依堆料场地而定。建堆时一层草料,一层粪料,如此反复叠堆。首先地面铺一层草料约20cm30cm厚,压踏实后再加一层预湿好的粪料约2cm厚,如此反复堆放7层,料堆可达1.5m2m高,有机辅料(尿素、麦麸、磷肥等)搅拌均匀,均匀加在中间几层料中,建堆时加三分之一,其余的第一、二次翻堆时加入。建堆时,酌情加水于培养料上,直到料堆底部四周溢水为止,使料堆含水量为65%左右为宜。料堆四边基本垂直,堆顶呈龟背形,建堆完成后在堆顶加盖草帘或塑料薄膜,防止水分蒸发同时还起到防雨、保温、保湿的作用

  2翻堆

  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一般要翻堆3~4次,翻堆的目的是通过对粪草的翻动,使栽培料发酵均匀,杀灭病原菌及害虫,软化培养料,将堆肥中的可溶性或小分子营养物质,转化为多糖和菌体蛋白质,有利于菌丝吸收,同时还可以排除料堆内的废气,增加养分,增加新鲜空气,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升高堆温,加深发酵,使培养料得到良好的转化和分解,还可以调节水分,使料堆含水量均匀一致,从而改善栽培料内的发酵条件。

  6.二次发酵

二次发酵的目的:使嗜热高温性放线菌充分生长,使料中养分更利于姬松茸的生长发育,同时杀死料中的病虫害(嗜热霉菌超过55℃不易存活)。

  二次发酵的方法:将前发酵的培养料均匀堆制在培养架上,厚度以20~25cm为宜气温高时,适当减少厚度,关闭门窗,通过蒸汽或直接干热增温,使培养料温度达到60℃~65℃,保持8h~12h进行巴氏消毒,进一步杀虫杀菌,然后通风降温,使料温维持在48℃~55℃,保持4d~6d,进行控温发酵,促进堆内产生大量嗜热放线菌,释放出水解酶,继续分解,使前发酵的料完全分解。

   7.播种

  二次发酵结束后,当料温降至28℃以下时,即可播种。姬松茸播种方法有穴播、撒播和混播,一般多采用撒播方法。播种量为每平方米麦粒种750ml的瓶子1~2瓶12cm规格菌袋菌种2袋(400g/袋)。播种时先把麦粒菌种揉散,然后将菌种均匀的撒播于培养料面上,播种完成后,用木板或手掌将料面压平压实使菌种与培养料充分接触,有利于菌种萌发吃料的生长


8.发菌管理

  播种后关闭门窗闷棚发菌一周,控制好菇房温度、湿度和通风,使菇房达到最适菌丝萌发生长的一个条件,菌丝萌发生长期菇房的温度控制在20~25℃。在正常条件下,播种后3天菌丝开始萌发7天菌丝可长满料面


4.png

   9.覆土

姬松茸子实体的形成离不开土壤,覆土是栽培上非常重要的一环,覆土土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姬松茸的产量和质量。

1覆土选择:覆土的土质要求有机质含量多,质地疏松,吸水保水性好,一般采用田土、泥炭土、壤土为好。

   (2覆土处理:覆土选择好后,将土壤打散成1.0~1.5cm大小的土粒,晒干后备用。使用前撒1%生石灰搅拌均匀后用塑料薄膜盖好闷堆一周,使用前用石灰水将土壤调节至pH7.0~7.5后使用。

   10.出菇管理

  正常情况下,覆土后15~20d,当覆土层出现绒毛状菌丝逐渐变成细索状,部分菌索交叉处开始扭结膨大,出现白色小米粒状原基。出现原基时,此时应重喷一次出菇水,喷水要均匀、细小,喷后加大通风,以后每天轻喷水1~2次保持土层湿润,无白心;通风2~3次,室内空气湿度保持在85~90%;控制菇房的温度为20℃~25℃。出菇期需散射光照,过暗或强烈光照均不利其生长

5.pn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