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种质资源库
The Germplasm Bank of Edible Fungi(KEF)
数据库简介: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保藏及可持续利用的信息数据平台,包括标本库 样本信息库、分子标本库、遗传物质库、活体组织库(菌株)、组学数据库、功能成分信息库等,建有云南省食用菌种质创新与功能成分重点实验室。
栽培技术
cultivation techniques
平台服务 栽培技术
最新动态
大球盖菇规范化栽培技术
时间:2024-06-12 14:13:31  来源:《食用菌规范化栽培技术》

大球盖菇概述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 ex Murrill10-1别名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酒红大球盖菇、裴氏球盖菇、裴氏假黑伞赤松茸,属于担子菌门Basid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球盖菇属Stropharia大球盖菇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等地,我国主要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吉林等地。大球盖菇通常在春秋季节,生长于树林边缘、树林中的草地上或者道路旁、园地中、木屑堆上、垃圾场旁或者在牧场的马牛粪堆之上。


 1.png2.png

大球盖菇是生物化解农作物下脚料的能手,它以物秸秆和粪肥为主要栽培料,栽培出蘑菇的同时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农业的生力军。大球盖菇产量高,生产成本低,营养丰富消费者接受程度高,同时又能有效利用农林副产物,减少污染,培肥地力,变废为宝,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结构调整乡村产业振兴的优势特色好项目

  大球盖菇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品质优良的珍稀食用菌,其子实体色泽艳丽,腿粗盖肥,食味清香,肉质滑嫩柄爽脆,口感极好,食后让人们记忆犹新。大球盖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氨基酸和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元素维生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病毒、抗肿瘤、降低胆固醇、降血脂、降血压、预防冠心病等药用价值同时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消化和润肠的功效,能预防胃酸过多、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堪称色鲜味美,具有“素中之荤”的美誉

大球盖菇极佳的口感品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近年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各大酒店明星高档美味佳肴,更是火锅店热销的首选食用菌品种成为了食用菌中的后起之秀市场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大球盖菇生育特性

一、形态特征

大球盖菇在PDA培养基上的气生菌丝相对较少且呈白色丝状,紧贴培养基蔓延生长,双核菌丝具有锁状联合。子实体丛生或单生,中等至较大,菌盖接近半球形,成熟后趋于扁平,直径介于5cm25cm,较大的可达30cm

酒红色大球盖菇:子实体生长初期为浅白色,随着进一步的生长发育,菇盖颜色渐变为红褐色至暗褐色或葡萄酒红褐色。成熟的子实体菌盖边缘内卷并在菌柄与菌盖之间有白色菌幕残片。菌褶密集排列且直生。菌盖表面鳞片呈白色纤毛状,湿润时的菌盖平滑、稍黏。菌柄长度为5cm20cm,菌柄直径为0.5cm7cm,菌柄初期呈白色,成熟后变中空;开伞后会形成较厚的菌环,菌环上有深裂成若干片段的深沟纹。孢子外形呈椭圆形,孢子印呈紫黑色,正常情况下孢子的大小为1116μm×911μm

中菌金球盖1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选育品种:菌丝初期为白色,成熟时菌丝中间部分变淡黄色。子实体丛生或单生,中等至较大,菌盖接近半球形,成熟后趋于扁平,直径一般为5cm25cm,较大的可达30cm。子实体生长初期菌盖为金黄色,后期为浅黄色。菌褶密集排列且直生,初期白色,后期米黄色至浅灰色。适宜采收期,菌柄长度一般为8cm12cm,菌柄直径一般为4cm7cm,呈白色。

二、营养条件

1.碳源

碳源主要来源于糖类、淀粉、树胶、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等,淀粉是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葡萄糖、蔗糖、甘露醇、山梨醇次之。在栽培生产中,主要利用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木屑、秸秆、玉米芯等农林副产物提供大球盖菇所需的碳源。

2.氮源

大球盖菇可利用的氮源蛋白质、蛋白胨、氨基酸、尿素、硝酸盐、铵盐等。有机氮较无机氮易于被大球盖菇吸收利用在栽培生产中,栽培料中常加入麦麸、玉米粉、豆粉、米糠、畜禽粪等,堆料发酵过程中,氮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转化为菌体蛋白,是大球盖菇所需要的良好氮源

3.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大球盖菇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它们之中有的参与细胞的组成,有的作为酶的组成部分,有的参与能量的转移,有的控制原生质的胶体状态,有的参与维持细胞的渗透性等。大球盖菇对钙、镁、钾、磷、钠、铁等需求量较大,在栽培中常添加过磷酸钙、硫酸钙、磷酸二氢钾、石膏等来提供矿质元素。

4.维生素

在大球盖菇生产上使用的维生素,对大球盖菇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栽培中,麦麸、米糠、豆粉等原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不需要另外添加。

三、环境条件

1.温度

  大球盖菇属中温型食用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广为5℃35℃,最适宜为23℃26℃,在10℃以下菌丝生长缓慢,超过36℃菌丝停止生长或死亡。子实体发育温度范围5℃30℃,最适温度12℃25℃。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10℃20℃,子实体生长缓慢,肥大,品质优,不易开伞,超过25℃,易开伞,菌柄长,菇体小,品质差

  2.水分和湿度

菌丝生长阶段较多数食用菌高,培养料含水量65%70%左右。子实体发育阶段环境相对湿度85%以上,以85%95%为宜。

3.空气

大球盖菇是好气性菌类,新鲜而充足的氧气是保证其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适量的增加透气性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非常重要,能显著地促进大球盖菇菌丝的生长。

4.光线

大球盖菇对光照的要求不高,菌丝的生长可以完全不要光线,但在子实体形成的阶段,需要给予一定强度的散射光,散射光能促进子实体的健壮生长并提高产量。在实际栽培中,栽培场选半遮荫的环境,栽培效果更佳。

5.酸碱度

当培养基pH411时大球盖菇的菌丝均能生长,其最适pH58,其中当pH6时,菌丝生长速率较大且菌落长势好。

6.土壤

大球盖菇栽培为覆土栽培。土壤要求透气性好,持水率好,含有腐殖质。通常腐殖土、林地表层土、耕作层土壤较好。


大球盖菇规范化栽培技术

一、大球盖菇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

1.季节选择

大球盖菇出菇最适环境温度为15℃26℃,应将出菇期安排在环境温度在15℃26℃的季节,在自然条件下可在春秋两季进行栽培,具体的培时间根据其对生长条件特别是温度的要求来确定。由于地域的差异,在我国南方地区,通常一年有两个时间段可以进行大球盖菇的栽培,分别是2月初接种,4月末开始采收及9月的中旬接种,11月初开始采收;北方或者高海拔地区可因当地的环境条件推迟或提前栽培期。一般情况下,大球盖菇从开始接种到采收结束大概需要34个月。总之,大球盖菇栽培季节根据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当地心候和栽培设施等条件而定。

2.场地选择

大球盖菇的栽培场地多样可以利用林下、空闲田塑料大棚、果园等进行栽培。选用接近水源、排灌方便、土壤肥沃、避风向阳、交通方便、背风、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有机质含量高的场所为宜。切忌选用地势低洼和过于阴湿的场地。场地选好后,处理好环境卫生,铲除杂草,平整地面,四周开好排灌沟,整好畦床。场地周围及铺料的畦床,在进料前三天,畦床表面撒一层石灰粉进行消毒杀虫。

3.发酵料堆制

1常用配方

木屑42%,谷壳30%,玉米芯20%,麦麸或米糠5%,石膏1%,石灰1%,过磷酸钙1%

干稻草(玉米芯)73%,木屑20%麦麸5%石灰1%石膏1%

稻草(秸秆、玉米芯)40%,谷壳38%,木屑20%,石灰1%石膏1%

玉米芯40%,麦秸20%,阔叶树木屑34%,麦麸5%,石灰1%

玉米50%,谷壳20%,木屑28%,石膏1%石灰1%

甘蔗渣79%,棉籽壳15%,蔗糖2%,麦皮2%,石膏1%,石灰1%

   ⑦玉米秸秆50%,玉米芯20%,稻壳23%,麦麸5%石膏1%石灰1%

培养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无农药残留。其选择应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灵活调整,合理搭配,有效降低原料成本,提高栽培产量和经济效益。笔者栽培研究和生产经验表明,单一原料产量偏低,混合培养料营养较齐全,基质较为松弛,持水性和通气性较好,菌丝生长快发育健壮,有利于高产。

2培养料预处理

选择距离栽培场地较近,水源方便,地势较高,不易淹水,避风向阳的发酵场地在堆料地面撒一层石灰,提前12将玉米芯、谷壳、木屑、麦麸等培养料摊薄,撒1%的生石灰,用清水喷淋预湿,翻料将培养料拌均匀,让培养料充分吸水,培养料含水量达65%70%有利于堆料发酵

3建堆发酵

大球盖菇能够生料栽培,但培养料需要堆制发酵,发酵也是大球盖菇培成功与否及产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培养料堆制发酵得好,就能得到腐熟适宜的优质培养料,大分子变成小分子有利于菌丝吸收,使得菌丝生长好,杂菌虫卵得到有效杀灭,能获得高产;若堆制发酵不当,培养料理化性状较差,杂菌虫卵没有得到有效杀灭,即使有优质高产菌种和较高栽培管理技术,也很难获得理想的产量。

播种时间向前推10d20d建堆发酵。建堆发酵利用了嗜热放线菌在4560℃能大量产生,霉菌等杂菌超过55℃不易存活的特点,通过发酵使料温达60℃以上,保持12h以上从而达到巴氏消毒的效果,能有效杀灭病原菌及害虫培养嗜热放线菌软化培养料。

将预湿的培养料堆成宽1m2m,高1m1.5m长度不限的料堆,大规模栽培料堆较大透气差,可在料堆直径5cm通气孔孔距50cm左右,孔打至料的底部,起到通风透气的作用,有利于有氧发酵。若高温季节堆料,建堆高度低一些一般1m左右防止温度过高,发酵料过熟。

4翻堆

  料堆中温度差异较大,通常表层和底层发酵温度较低,为使培养料发酵均匀,防止底层料缺氧厌氧发酵,导致培养料酸化发臭,一般对料堆进行翻堆23当料堆内温度达60以上时(堆顶以下20cm处),保持48h左右,可以第一次翻堆在第一次翻堆后5d可第二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后4d可第三次翻堆,一般翻堆23翻堆过程中,需检查培养料的含水量是否在65%70%,水分不足时需补水。


主要栽培模式:林下栽培模式、露地栽培模式、架栽培模式。

1718676058966060231.png

                                                                                                                    林下栽培


1718676143666031385.png

                                                                                                                   露地栽培


1718676191715006926.png

                                                                                                                   层架栽培


 林下栽培模式

1做床

将林下松针、树叶收集后加入石灰拌匀备用,场地杀菌灭虫,培养料调节水份75%,发酵料温度降至25℃一下时开始铺料。畦床1m1.5m,过道30cm。辅料前面撒一层石灰粉

2铺料播种

播种前,菌种外袋过石灰水杀灭菌袋表面的杂菌,在脱袋播种。

播种方式:以3层料2层菌种的方式播种。第一层料:8cm10cm左右,料层平整,厚度均匀。第一层播种:菌种(鸽子蛋大小)块间距10cm,用手按入料内2cm。播完种后,在菌种上铺第二层8cmcm厚料,整理成拱形垄状,播第二层菌种。第二层菌种播种完成后,在菌种上铺第三层料,厚3cm左右将菌种盖严。最后揉碎部分菌种洒在斜面及表面,加快吃料减少杂菌感染

铺料量一般20kg/m2,菌种用量一般500g700g/m2

3覆土

  播种后立即覆土,覆土厚度3cm4cm为好早出菇覆土可适当一些。覆土后可在料床侧面扎排直径3cm5cm的孔洞至料床中心下部,呈品字形,孔间隔20cm左右,为菌丝生长提供充足氧气,防止料中心料温升高烧菌。覆土完成后,将之前收集消毒松针、树叶等均匀覆盖在菇床表面以看不到土为宜,能有效起到保温、保湿和幼菇防晒的作用

  (4发菌管理

  菌种播种后23开始萌发,34天开始吃料发菌阶段要防止高温烧菌,料温控制在20℃30℃,不超过35℃温度过高时,可以通过扎孔增氧排热,为菌丝生长提供充足氧气,防止料中心高温烧菌。

  安装喷淋设施,林下温度高于28喷淋降温,每次不超过10min,且补水遵循少量多次。通常播种后20内不喷水或少喷水,根据料湿度而定。一般20后菌丝吃料达1/2以上时,加大菇床四周喷水,保持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

5催菇

  发菌大约5060菌丝吃透培养料,覆土层充满菌丝体,菌丝束扭结增粗,即可进行催菇管理。催菇方法:喷一次催菇重水,降低温度1520℃,刺激原基形成一般710天土层表面可出现索状菌丝,并形成白色原基

6出菇管理

大球盖菇原基分化到子实体成熟一般需要58天。通过喷淋降温,保持温度14℃25℃保持土壤湿润,空气相对湿度90%95%。  

7采收

大球盖菇子实体的菌菌膜尚未破裂或刚破裂菌盖内卷不开伞呈钟形时为采收适宜期。采完一潮后,应及时补水,经过1012开始出第二潮,可连续采34潮。

1718676258861075891.pn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