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概述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 ex Murrill)(图10-1)别名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酒红大球盖菇、裴氏球盖菇、裴氏假黑伞、赤松茸,属于担子菌门(Basid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球盖菇属(Stropharia)。大球盖菇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等地,我国主要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吉林等地。大球盖菇通常在春秋季节,生长于树林边缘、树林中的草地上或者道路旁、园地中、木屑堆上、垃圾场旁或者在牧场的马牛粪堆之上。
大球盖菇是生物化解农作物下脚料的能手,它以作物秸秆和粪肥为主要栽培料,栽培出蘑菇的同时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是生态农业的生力军。大球盖菇产量高,生产成本低,营养丰富,消费者接受程度高,同时又能有效利用农林副产物,减少污染,培肥地力,变废为宝,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结构调整、乡村产业振兴的优势特色好项目。
大球盖菇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品质优良的珍稀食用菌,其子实体色泽艳丽,腿粗盖肥,食味清香,肉质滑嫩柄爽脆,口感极好,食后让人们记忆犹新。大球盖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氨基酸和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病毒、抗肿瘤、降低胆固醇、降血脂、降血压、预防冠心病等药用价值,同时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消化和润肠的功效,能预防胃酸过多、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堪称色鲜味美,具有“素中之荤”的美誉。
大球盖菇极佳的口感品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近年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各大酒店明星高档美味佳肴,更是火锅店热销的首选食用菌品种,成为了食用菌中的后起之秀,市场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大球盖菇生育特性
一、形态特征
大球盖菇在PDA培养基上的气生菌丝相对较少且呈白色丝状,紧贴培养基蔓延生长,双核菌丝具有锁状联合。子实体丛生或单生,中等至较大,菌盖接近半球形,成熟后趋于扁平,直径介于5cm~25cm,较大的可达30cm。
酒红色大球盖菇:子实体生长初期为浅白色,随着进一步的生长发育,菇盖颜色渐变为红褐色至暗褐色或葡萄酒红褐色。成熟的子实体菌盖边缘内卷并在菌柄与菌盖之间有白色菌幕残片。菌褶密集排列且直生。菌盖表面鳞片呈白色纤毛状,湿润时的菌盖平滑、稍黏。菌柄长度为5cm~20cm,菌柄直径为0.5cm~7cm,菌柄初期呈白色,成熟后变中空;开伞后会形成较厚的菌环,菌环上有深裂成若干片段的深沟纹。孢子外形呈椭圆形,孢子印呈紫黑色,正常情况下孢子的大小为11~16μm×9~11μm。
中菌金球盖1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选育品种):菌丝初期为白色,成熟时菌丝中间部分变淡黄色。子实体丛生或单生,中等至较大,菌盖接近半球形,成熟后趋于扁平,直径一般为5cm~25cm,较大的可达30cm。子实体生长初期菌盖为金黄色,后期为浅黄色。菌褶密集排列且直生,初期白色,后期米黄色至浅灰色。适宜采收期,菌柄长度一般为8cm~12cm,菌柄直径一般为4cm~7cm,呈白色。
二、营养条件
1.碳源
碳源主要来源于糖类、淀粉、树胶、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等,淀粉是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葡萄糖、蔗糖、甘露醇、山梨醇次之。在栽培生产中,主要利用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木屑、秸秆、玉米芯等农林副产物提供大球盖菇所需的碳源。
2.氮源
大球盖菇可利用的氮源有蛋白质、蛋白胨、氨基酸、尿素、硝酸盐、铵盐等。有机氮较无机氮更易于被大球盖菇吸收利用。在栽培生产中,栽培料中常加入麦麸、玉米粉、豆粉、米糠、畜禽粪等,在堆料发酵过程中,氮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转化为菌体蛋白,是大球盖菇所需要的良好氮源。
3.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是大球盖菇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它们之中有的参与细胞的组成,有的作为酶的组成部分,有的参与能量的转移,有的控制原生质的胶体状态,有的参与维持细胞的渗透性等。大球盖菇对钙、镁、钾、磷、钠、铁等需求量较大,在栽培中常添加过磷酸钙、硫酸钙、磷酸二氢钾、石膏等来提供矿质元素。
4.维生素
在大球盖菇生产上使用的维生素,对大球盖菇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栽培中,麦麸、米糠、豆粉等原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不需要另外添加。
三、环境条件
1.温度
大球盖菇属中温型食用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广为5℃~35℃,最适宜为23℃~26℃,在10℃以下菌丝生长缓慢,超过36℃菌丝停止生长或死亡。子实体发育温度范围5℃~30℃,最适温度12℃~25℃。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10℃~20℃,子实体生长缓慢,肥大,品质优,不易开伞,超过25℃,易开伞,菌柄长,菇体小,品质差。
2.水分和湿度
菌丝生长阶段较多数食用菌高,培养料含水量65%~70%左右。子实体发育阶段环境相对湿度85%以上,以85%~95%为宜。
3.空气
大球盖菇是好气性菌类,新鲜而充足的氧气是保证其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适量的增加透气性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非常重要,能显著地促进大球盖菇菌丝的生长。
4.光线
大球盖菇对光照的要求不高,菌丝的生长可以完全不要光线,但在子实体形成的阶段,需要给予一定强度的散射光,散射光能促进子实体的健壮生长并提高产量。在实际栽培中,栽培场选半遮荫的环境,栽培效果更佳。
5.酸碱度
当培养基pH为4~11时大球盖菇的菌丝均能生长,其最适pH为5~8,其中当pH为6时,菌丝生长速率较大且菌落长势好。
6.土壤
大球盖菇栽培为覆土栽培。土壤要求透气性好,持水率好,含有腐殖质。通常腐殖土、林地表层土、耕作层土壤较好。
大球盖菇规范化栽培技术
一、大球盖菇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
1.季节选择
大球盖菇出菇最适环境温度为15℃~26℃,应将出菇期安排在环境温度在15℃~26℃的季节,在自然条件下可在春秋两季进行栽培,具体的栽培时间可根据其对生长条件特别是温度的要求来确定。由于地域的差异,在我国南方地区,通常一年有两个时间段可以进行大球盖菇的栽培,分别是2月初接种,4月末开始采收及9月的中旬接种,11月初开始采收;北方或者高海拔地区可因当地的环境条件推迟或提前栽培期。一般情况下,大球盖菇从开始接种到采收结束大概需要3~4个月。总之,大球盖菇栽培季节根据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当地心候和栽培设施等条件而定。
2.场地选择
大球盖菇的栽培场地多样,可以利用林下、空闲田、塑料大棚、果园等进行栽培。选用接近水源、排灌方便、土壤肥沃、避风向阳、交通方便、背风、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有机质含量高的场所为宜。切忌选用地势低洼和过于阴湿的场地。场地选好后,应处理好环境卫生,铲除杂草,平整地面,四周开好排灌沟,整好畦床。场地周围及铺料的畦床,在进料前三天,在畦床表面撒一层石灰粉进行消毒杀虫。
3.发酵料堆制
(1)常用配方
①木屑42%,谷壳30%,玉米芯20%,麦麸或米糠5%,石膏1%,石灰1%,过磷酸钙1%。
②干稻草(玉米芯)73%,木屑20%,麦麸5%,石灰1%,石膏1%。
③稻草(秸秆、玉米芯)40%,谷壳38%,木屑20%,石灰1%,石膏1%。
④玉米芯40%,麦秸20%,阔叶树木屑34%,麦麸5%,石灰1%。
⑤玉米秆50%,谷壳20%,木屑28%,石膏1%,石灰1%。
⑥甘蔗渣79%,棉籽壳15%,蔗糖2%,麦皮2%,石膏1%,石灰1%。
⑦玉米秸秆50%,玉米芯20%,稻壳23%,麦麸5%,石膏1%,石灰1%。
培养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无农药残留。其选择应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灵活调整,合理搭配,有效降低原料成本,提高栽培产量和经济效益。笔者栽培研究和生产经验表明,单一原料产量偏低,混合培养料营养较齐全,基质较为松弛,持水性和通气性较好,菌丝生长快发育健壮,有利于高产。
(2)培养料预处理
选择距离栽培场地较近,水源方便,地势较高,不易淹水,避风向阳的发酵场地。在堆料地面撒一层石灰,提前1~2天将玉米芯、谷壳、木屑、麦麸等培养料摊薄,撒1%的生石灰,用清水喷淋预湿,翻料将培养料拌均匀,让培养料充分吸水,培养料含水量达65%~70%,有利于堆料发酵。
(3)建堆发酵
大球盖菇能够生料栽培,但培养料需要堆制发酵,发酵也是大球盖菇栽培成功与否及产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培养料堆制发酵得好,就能得到腐熟适宜的优质培养料,大分子变成小分子有利于菌丝吸收,使得菌丝生长好,杂菌虫卵得到有效杀灭,能获得高产;若堆制发酵不当,培养料理化性状较差,杂菌虫卵没有得到有效杀灭,即使有优质高产菌种和较高栽培管理技术,也很难获得理想的产量。
播种时间向前推10d~20d建堆发酵。建堆发酵利用了嗜热放线菌在45℃~60℃能大量产生,霉菌等杂菌超过55℃不易存活的特点,通过发酵使料温达60℃以上,保持12h以上从而达到巴氏消毒的效果,能有效杀灭病原菌及害虫、培养嗜热放线菌、软化培养料。
将预湿的培养料堆成宽1m~2m,高1m~1.5m,长度不限的料堆,大规模栽培料堆较大,透气差,可在料堆打直径5cm的通气孔,孔距50cm左右,孔打至料的底部,起到通风透气的作用,有利于有氧发酵。若高温季节堆料,建堆高度低一些,一般1m左右,防止温度过高,发酵料过熟。
(4)翻堆
料堆中温度差异较大,通常表层和底层发酵温度较低,为使培养料发酵均匀,防止底层料缺氧厌氧发酵,导致培养料酸化发臭,一般对料堆进行翻堆2~3次,当料堆内温度达60℃以上时(堆顶以下20cm处),保持48h左右,可以第一次翻堆,在第一次翻堆后5d可第二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后4d可第三次翻堆,一般翻堆2~3次,翻堆过程中,需检查培养料的含水量是否在65%~70%,水分不足时需补水。
主要栽培模式:林下栽培模式、露地栽培模式、层架栽培模式。
林下栽培
露地栽培
层架栽培
林下栽培模式
(1)做床
将林下松针、树叶收集后加入石灰拌匀备用,场地杀菌灭虫,培养料调节水份75%,发酵料温度降至25℃一下时开始铺料。畦床宽1m~1.5m,过道30cm。辅料前床面撒一层石灰粉。
(2)铺料播种
播种前,菌种外袋过石灰水,以杀灭菌袋表面的杂菌,在脱袋播种。
播种方式:以3层料2层菌种的方式播种。第一层料:8cm~10cm左右,料层平整,厚度均匀。第一层播种:菌种(鸽子蛋大小)块间距10cm,用手按入料内2cm。播完种后,在菌种上铺第二层8cm~cm厚料,整理成拱形垄状,播第二层菌种。第二层菌种播种完成后,在菌种上铺第三层料,厚3cm左右将菌种盖严。最后揉碎部分菌种洒在斜面及表面,加快吃料减少杂菌感染。
铺料量一般20kg/m2,菌种用量一般500g~700g/m2。
(3)覆土
播种后立即覆土,覆土厚度3cm~4cm为好,早出菇覆土可适当薄一些。覆土后可在料床侧面扎两排直径3cm~5cm的孔洞至料床中心下部,呈品字形,孔间隔20cm左右,为菌丝生长提供充足氧气,防止料中心料温升高烧菌。覆土完成后,将之前收集和消毒松针、树叶等均匀覆盖在菇床表面,以看不到土为宜,能有效起到保温、保湿和幼菇防晒的作用。
(4)发菌管理
菌种播种后2~3天开始萌发,3~4天开始吃料。发菌阶段要防止高温烧菌,料温控制在20℃~30℃,不超过35℃。温度过高时,可以通过扎孔增氧排热,为菌丝生长提供充足氧气,防止料中心高温烧菌。
安装喷淋设施,林下温度高于28℃时喷淋降温,每次不超过10min,且补水遵循少量多次。通常播种后20天内不喷水或少喷水,根据料湿度而定。一般20天后菌丝吃料达1/2以上时,加大菇床四周喷水,保持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
(5)催菇
发菌大约50~60天,菌丝吃透培养料,覆土层充满菌丝体,菌丝束扭结增粗,即可进行催菇管理。催菇方法:喷一次催菇重水,降低温度15~20℃,刺激原基形成,一般7~10天土层表面可出现索状菌丝,并形成白色原基。
(6)出菇管理
大球盖菇原基分化到子实体成熟一般需要5~8天。通过喷淋降温,保持温度14℃~25℃,保持土壤湿润,空气相对湿度90%~95%。
(7)采收
大球盖菇子实体的菌菌膜尚未破裂或刚破裂,菌盖内卷不开伞,呈钟形时为采收适宜期。采完一潮后,应及时补水,经过10~12天开始出第二潮,可连续采3~4潮。